您的位置:首页 >评测 >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近几年内,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发展,让汽车越来越智能化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片“空间”蓝海,而智能座舱就是其中之一,汽车智能座舱作为融合车载互联网、人机交互、新型材料的智能化场景备受关注,近年来也被高频提及。

智能座舱之所以成为近年来的热门领域,主要还是归功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汽车被赋予了“移动终端”的属性,汽车空间的体验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

据2021年中国新发布乘用车车型显示, 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已达到50.6%,其中渗透率最高的车型价位区间为20-25万元,高达58.4%,所有含智能座舱的车辆中,中控彩屏的渗透率高达97.9%。与此同时,在座舱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搭载OTA升级功能也越来越普及,OTA渗透率高达50.9%。未来,“硬件提前预埋+软件订阅服务”的新座舱服务也将通过OTA搭载率的提升而逐渐落地。

因此,车企若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将智能座舱作为重要突破口。所以近几年中我们可以看到智能座舱已经成为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品牌、产品差异化的新契机,无论是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还是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都在这条赛道上重拳出击,力求在智能座舱领域实现领先地位。

谈到智能座舱就得对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解,认为中控屏幕越大智能座舱就越先进,其实不然,中控大屏只是智能座舱的一个标配而已。智能座舱核心是要搭载了智能化、网联化的车载设备和服务,能够实现人、车、路、云全方位智能交互的汽车座舱。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从技术可行性上来看,智能座舱功能的落地是指将驾驶信息、抬头显示、车载信息娱乐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整合到单一芯片的多域控制系统中,不涉及底盘控制,安全压力较小,整体实现难度相对较小,商业化落地将相对顺利。

伴随着座舱构件形态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发展,交互成为智能座舱体验的灵魂所在。座舱内的人机交互,正在积极将应用与驾乘人员进行连接打通,以提升用户的座舱体验。与相比传统座舱,智能座舱以液晶仪表盘和大尺寸中控屏代替机械仪表盘和传统中控屏,以触控交互代替物理按键,信息娱乐功能更丰富,安全度、集成度与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传统的导航存在显示不够精细,面对复杂的路口无法清晰地提示用户变如何变道的状况,甚至有时会出现导错路的情况。近些年,众多企业也把车道级导航、人车共驾模式下的新导航地图作为重要的发力点。例如,腾讯智驾地图,集高精地图、ADAS地图、SD地图三图合一,不仅支持车道级的导航,还多模态交互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浸入、无需思考的导航体验。

智能语音渗透率快速升高,成为智能座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一领域,技术发展同样迅速。例如,2021年11月科大讯飞发布的飞鱼音频系统,可以实现常见导航、车控、以及娱乐的操控,以及通过驾乘人员的语音进行健康监测与建议等功能。伴随着语音交互的逐渐成熟,多模态交互也被提上了日程。视觉交互逐渐受到用户青睐,成为了汽车的重要卖点。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HUD在这两年正在快速发展,随着HUD显示效果的提升,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HUD的前装量产以W HUD为主,其从选配到标配,从高端车型到中低端车型也在不断渗透。AR HUD开始规模化落地,2021年开始搭载AR HUD的车型正逐步上市;此外,部分车企的车型采用小尺寸仪表+HUD,未来HUD或将进一步削弱仪表作为主要显示界面的地位。此外,驾驶员的驾驶员监测系统(DMS) ,及乘客监测系统(OMS)也成为智能座舱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用户对生命体征监测功能产生了兴趣与需求。

显然,现在的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座舱需求的认知跟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消费者已经从简单的生理安全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个性化与自我意愿的满足。消费者对座舱的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也促使智能座舱的产业链构成更加成熟和多元化。

智能座舱产业发展迅速,渗透率逐渐上升,到2025年智能座舱渗透率将超75%。座舱+驾驶域控制器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200亿元。此外,智能座舱产品方面全液晶仪表、中控系统、HUD等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900亿元,显然智能座舱市场已经具备千亿规模。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多方巨头入局。在智能座舱生态参与者中,除了整车企业,华为、高通、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频现。智能座舱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的车载地图、车载操作平台、操作系统等软件供应商,以及座舱芯片等硬件供应商,和中游的车载信息显示系统、信息娱乐系统、座舱域控制器等软硬件集成供应商,及下游集成组装生产的主机厂。就目前来看,大致形成了传统供应商、互联网科技企业、传统车企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首先是供应商这边,作为全球知名Tier1的代表公司之一,大陆集团的智能座舱包括六大部分内容,形成了视觉(显示屏解决方案、头显、摄像头);感知、触觉(智能表面及显示、触觉控制),裸眼3D技术;软件(UX(配置|询价) Software 软件、3D Content、监测算法、增强现实),运算(cockpit HPC座舱高性能计算单元)、Audio声音解决方案。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另一大巨头高通一直持续推动车联网的发展,从世界首辆2.5G网联车辆历经3G,4G,现在也实现了5G互联网汽车的首发,结合领先的CV2X以及多模融合的高精定位技术更好的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多重无线通讯整合的车联网终端方案。

2013年,高通发布第一代车载骁龙平台,2016年高通发布第二代骁龙820A芯片(14nm),现在规模量产第三代车载骁龙平台,采用7nm制程。去年以来,都有搭载骁龙第二代、第三代芯片的智能座舱在量产化。2021高通发布了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驾驶舱平台,该平台将把各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ECU)以及数字仪表盘显示器和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通过高通全新研发的SoC芯片和基础软件相结合,满足用户对下一代座舱体验的需求。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除了Tier1供应商外,近年来,华为、百度、阿里等企业的相继发力,隐隐撬动了智能座舱壁垒。其中,华为HarmonyOS智能座舱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可按需扩展,实现更广泛的系统安全。同时,HarmonyOS智能座舱延续了华为HarmonyOS操作系统的交互体验,跟华为其他设备一样,采用了卡片化设计,用户可以感受到一致的交互体验,无论之前是华为手机、平板、电视的用户,用户都能获得比较有延续性的交互,极易上手。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以华为去年年底发布的问界M5来看,其搭载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和HarmonyOS智能座舱,并且带来华为终端云服务软硬协同的车载应用生态,将智能带入汽车。凭借极致美学设计、卓越性能驾趣、HarmonyOS智能座舱、丰富车载应用生态以及HUAWEI SOUND音响系统,让用户轻松拥有消费、生活、出行、工作等全场景智慧体验。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阿里和上汽合资的斑马智行发布AliOS智能驾驶系统内核,将于今年免费提供给车企,目的是通过车机操作系统实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软件的融合。在智能座舱上,AliOS将重心放在了做底层操作系统AliOS虽然也有拥有自己的应用与内容,比如淘宝、优酷,但智能座舱的核心需求是休闲娱乐和工作,阿里的核心应用与内容与车内场景契合度相对不高,而且没有成为体系,很难创造更大的价值。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去年,腾讯发布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TAI4.0,升级了车载版微信,增加了车机导航、位置分享等C端应用基础功能。在此基础上,全民K歌、腾讯会议、3D城市探索等功能也已经就绪。除了多项基础连接能力的升级,TAI4.0还将腾讯生态底层能力和智能座舱进行了深度融合。例如,TAI4.0全新升级微信免密支付能力,在支持免密支付的停车场,可以及时提醒用户开通,完成无感支付。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继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字节也于2021年宣布旗下火山引擎开始打造自己的应用生态。字节火山车娱应用生态集成字节内容体系,包括抖音、番茄小说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手机应用,向车机进行迁移。

同时,为了更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让汽车连接到更多的服务场景,车载小程序也成为一众企业瞄准发力的细分赛道。凭借轻量化优势,将手机端用户快速引流到车端,是车载小程序极为重要的作用。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互联网科技巨头拥有长期以来积累的众多用户群体,以及凭借技术优势能较快实现将手机小程序嫁接至车载系统,还有适配性、口碑等多方面的原因,华为、阿里、百度等企业,在车载小程序赛道,已经先走一步。

在座舱应用生态层面,智能座舱应用生态的构建为内容提供商提供良好的车端落地场景和场景化服务能力,互联网科技企业拥有较为完整的应用生态,是其布局智能座舱的优势所在。毫无疑问,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入局,让整个智能座舱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面上的汽车智能座舱大部分是由高通、博世、大陆、伟世通、德州仪器等Tier1供应商以及华为、百度、东软等科技公司巨头提供的。但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一汽、上汽、广汽、东风等传统车企也纷纷“杀入”这一赛道,尤其是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更是将智能座舱视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相对整车生产与制造,智能座舱产业与服务生态更为复杂,因为这是一个多方共建的生态系统,参与者包括整车厂、算法与芯片企业、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ICT企业、Tier1供应商等。

那么,传统车企为何要抢滩智能座舱?相比其他参与者,传统车企在智能座舱上的“打法”有何不同?比如大众汽车推出“众:UX”原型座舱,集合了诸多创新元素,比如颠覆传统汽车外观设计的隐藏式车轮、带来沉浸式体验的360°环绕屏、利用全息显示屏出现在OLED方向盘上或侧面屏幕上的Vicky数字助手等等;雷克萨斯发布全新一代NX(配置|询价),引入全新Tazuna缰绳概念座舱;上汽乘用车公司与京东方精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座舱显示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可看到传统车企关于智能座舱的布局动作越来越频繁。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再比如,自主品牌中的一家巨头比亚迪,近年来在智能座舱方面的自研成果还是有的,比如比亚迪智能网联中心自研的DiPilot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DiLink 4.0(5G)智能座舱,还有诸如BYD OS、e平台3.0等底层系统。在目前绝大部分车型使用4G网络时,搭载比亚迪DiLink4.0(5G)的汉EV(配置|询价)成为行业内首批搭载5G技术的量产车型,其特点是网速更快、延时更低。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DiLink系统刚开发的初衷不单单是比亚迪专用的,他希望能给主机厂提供一整套,包括硬件、软件等全方位的支持,可供他们自主再开发的车机系统。因此。比亚迪除了在三电技术和刀片电池之外,DiLink4.0(5G)智能座舱同样具备很强的实力。

除了比亚迪之外,作为自主车企中的另一家巨头,吉利在智能座舱上的布局同样不容忽视。去年,吉利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面向未来汽车智能座舱的黑科技——“AID-全息空中智能显示系统”,可实现全彩裸眼3D影像效果,无需介质,在任意物体上都能立体影像化,真正实现交互零距离,体验更真实。不同于目前汽车中搭载的有介质影像,比如HUD或者AR-HUD,需要投射在前挡风玻璃或者特制玻璃介质盒。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此外,去年吉利还上线了基于全新硬件平台为吉利汽车深度定制的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吉利银河OS,依托于星越L等车型所使用的GEEA2.0电子电气架构提供的超过1300个车身信号的170多个车控功能,以及高通骁龙TM第三代汽车数字座舱平台提供的强大算力。吉利银河OS可以提供极具沉浸感的数字化出行体验以及丰富的升级、扩展可能性。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50% 千亿市场中谁将称王?

在被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围攻下,包括比亚迪、大众、吉利等传统车企都在对车机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打造一套全新的智能座舱。但是话说回来,其实其实传统车企在智能化的转型上非常艰难,也因此有短板无可厚非,毕竟当前在智能化方面拥抱合作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传统车企的选择,比如去年11月,宝马与腾讯达成合作,融合了腾讯TAI生态车联网中的微信车载版,腾讯小场景,让座舱更加智能。科技企业的加入,可赋予汽车企业新的产品竞争力和新的商业价值。

传统车企推出的新能源高端品牌及其首款产品纷纷落地。此外,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基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加入汽车行业,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变量和生机。所以可以看出围绕智能座舱,无论是整车厂、零部件企业、互联网科技巨头、软件技术公司都纷纷形成了不同的阵营,进行业务拓展。

显然,不仅仅是汽车产品变成可持续升级的智能终端,同时车企也在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根据用户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围绕着整个座舱的软硬件,正在打造智能座舱商业模式创新。

总结

汽车正在演变成一个消费电子设备,智能座舱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机接口,目前已经迎来了爆发式风口期。智能座舱已成为新一代汽车标配,吸引了大量新玩家跨界入局。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们对技术的探索越来越深入,高通、大陆、地平线、华为、百度、比亚迪等众多厂商都在积极探索,谁能在未来的智能座舱领域占据有利地位,我们将拭目以待。

(责编:林国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